轩娃 发表于 2021-10-14 10:59:54

“磨蹭”的小蜗牛,走得慢,但一定走得远。

最近闺蜜的儿子上一年级了,她快被儿子的磨蹭整疯掉了:
起床磨蹭、穿衣服磨蹭,不是抠抠书、就是弄弄玩具;吃饭时瞅这里、摸那里,大人喊一声嘴巴才动一动;做事没效率,半个小时的作业,两个小时才做完……
尤其是早晨本来时间就紧迫,自己火急火燎时,孩子却偏偏在紧要关头拖时间!


在孩子拖延、磨蹭、不听话的无数个瞬间,我们内心都曾绝望的怒吼:“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像蜗牛一样慢?”
也许上帝的本意就是让我们把孩子当蜗牛养,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把孩子当兔子撵了呢?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平时在路上看到前车尾部写着这句话,我总是会心一笑。的确,人在面对催促时,第一时间升腾起的情绪不是平静接受,而是反抗拒绝。
其实,我们需要先理解孩子的磨蹭,才能解决孩子的磨蹭。
为什么家里会出现“牛磨王”?动力和兴趣不足
洗澡水曾经溅到眼里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一到洗澡时间就拖着;已经快吃饱,对食物没有那么多需求,所以去玩玩具;白天睡太多,这会还不想关灯睡觉;……
可以试试万能句式“先XX,再XX”这个方法适用所有「孩子拖延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又非做不可」的情况。
比如,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说「先吃完饭,再看电视」,「先洗完澡,再讲故事」,「先睡觉,睡醒再玩」,然后说到做到。
能力不够
像系扣子、穿鞋子、刷牙这些日常活动,都需要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相配合,对精细运动的要求也较高,如果孩子手指灵活性不够、力量不足,就可能做不好这些动作。
比如系一颗扣子,你要 3 秒钟,他可能就是要 3 分钟才能系好。这个时候,大人吼得越厉害,孩子往往动作越慢:应激反应会让他因为紧张失去思考能力,反而更不知道怎么做了。

很多时候孩子磨蹭不是他不想快点,而是自身能力真的没达到。

分享给大家一首小诗:
《妈妈,请你等等我,好吗?》
妈妈你可以等等我吗?让我慢慢的熟悉陌生人,慢慢的表达;你是不是也可以等等我,让我慢慢的梳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责怪我乱发脾气;你是不是也可以等等我,先让我慢慢的了解什么是拥有,再慢慢的体会分享的快乐;
你是不是也可以等等我,让我慢慢调整自己的生物钟,慢慢适应你的时间表;让我慢慢的看花,看云,看小虫,慢慢的体验这个世界的奇妙?
妈妈请等等我,虽然我在一天天的长大,但我仍然好想你牵着我的小小手,慢慢,慢慢的走……
这才是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
没有时间观念
研究显示:2岁前的孩子主要通过动作来探索世界,思维往往是直觉性的,2-6岁的孩子主要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世界,还没有抽象思维逻辑。
所以,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岁之前,可以先用沙漏让孩子感知时间的长短;3 岁之后,就可以带她通过时钟来认识时间了。
你可以把沙漏翻过来,同时跟孩子约定,“等到沙子都漏下去,我们就要出发/洗澡/吃饭了哦!”也可以告诉孩子当钟表的长针指向7的时候们就要去上学了……

反思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等一下”

妈妈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听到孩子说“等一下”常常很愤怒,其实忽略了它的“出处”,也许是你亲自教会了孩子磨蹭!
“妈妈才是真正的闹钟”
孩子慢慢慢,你就催催催,结果只会恶性循环:
“我妈还没催,再睡会儿,上学应该不会迟到。”“我妈还没催,我再多玩会手机,作业一会儿写。”“我妈还催的声音还不够大,没事儿,再玩会儿。”孩子会条件反射式的把你当成闹钟!
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父母的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做这件事,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识到该去做这件事情了。
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不停的催促,最终会让他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形成对“催促”的依赖,很难学会该学的东西。
如果妈妈是个急性子,宝宝是个慢性子,这些方法并不能让宝宝变得和妈妈一样雷厉风行。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事情的节奏是我们要坚持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放慢节奏,来遵从孩子的。
总的来说:
对于原则性问题,我们必须温柔地坚持;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妨提前退一小步,给孩子一些空间找到自己的节奏,允许孩子慢慢来。

放慢脚步,等等孩子!
有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所以,面对父母一连串的指令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应该快点”,而是“我到底要做哪个?”这就是为什么:你越催孩子,她反而越慢。
分享一个超有效的话术:下次想催孩子的时候,语气不要急躁,不要说:“快点”!而要把“快点”变成“行动马上”。比如:去穿袜子,行动马上!!!这样清晰的指令,比你一遍遍的夺命连环催有效得多。
孩子有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方式,父母能做的,就是跨过和孩子的年龄跨度去理解孩子,感受孩子。如果把孩子比作毛毛虫,我们就是蝴蝶,我们不可能要求毛毛虫飞翔,但我们可以收起翅膀和毛毛虫一起慢慢爬,是的,慢慢爬!
我们是极度焦虑的父母,一方面大度地说着孩子应该要“慢慢养”,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另一方面,我们又恨不能在孩子的脑门上安装一个“开关”,“啪”地一掌按下去,孩子就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了,甚至一睁眼,孩子就变成了一个文质彬彬、人见人爱的完美孩子。
还记得之前直播间分享的那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吗?建议没事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真的很治愈!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有人说:“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再被人追求时总是无法捕捉到。如果你安静下来,他可能栖息在你的身上”。
现在,我懂得了我应该停下脚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到一边,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慢慢掌握住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不慌不忙,任由孩子的小手牵着我们的大手前进。
当我们把孩子当蜗牛去养后,整个人都会神清气爽很多,那个“磨蹭”的小蜗牛,走得慢,但一定走得远。
不信,你试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磨蹭”的小蜗牛,走得慢,但一定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