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项目,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地方文化标志,也是苏沪两地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活”的符号。随着时代变迁,在一批淮剧编创团队的努力下,淮剧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日趋多样,其内涵、地位及价值逐步凸显。看淮剧《小城》,细品淮剧文化符号的“新”表达。
一是推论性语言表达新。淮剧舞台语言以学界业界普遍认可的建湖地区方言为标准音,相对而言“地方味”浓重,然而《小城》中的主演、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澄巧妙地汲取越剧等其它兄弟剧种精华,将“陈派澄腔”运用自如,使得淮剧的有声语言表达偏“洋气化”;剧中有淮剧三大主调诸多衍生曲调的运用,作曲家赵震方在保持淮剧传统曲调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优美婉转高亢的新曲调为受众所接受认可;导演卢昂对舞美灯光等无声语言符号的细节处理值得思考和借鉴,除第一场和结尾的舞台呈鲜亮感,中间部分的基调趋于灰蒙蒙,充满压抑感,可见舞美、灯光的等推论性语言表达与整个事件及主人公心境紧密贴合,符合剧作的整体基调。
二是艺术性语言表达新。传统戏曲程式化表达等艺术符号在现代戏《小城》中得以呈现,比如陈澄在“家中、梦境中”巧用鹞子翻身等传统程式,充分刻画主人公“两难”心境,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意识形态符号作为贯穿整部剧作的连接线,“人性的灵魂拷问,好人的光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报吴伯伯养育之恩”等一连串符号群表达为构建《小城》意识形态符号表达系统提供思路。
三是意义认知及社会功能得以彰显。值得关注的是,编剧徐新华紧扣意识形态符号表达,以“思想和文化”为依托的“一次编码”(一度创作)为《小城》剧本赋能;而陈澄、陈明矿等演员以自身的文化底蕴、艺术素养、戏曲基本功作“二次编码”(二度创作)深度刻画剧中人,为角色塑造添彩;最后由导演卢昂进行“三次编码”(三度创作),启发演员塑造、修正对人物的理解和诠释,并统筹舞美、灯光、乐队等其它板块,完成剧作的最终呈现,为整部剧作注入新动能。受众在这一过程中跟随传播主体,情绪为剧情所感染,剧作主旨也为受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