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网

查看: 4207|回复: 0

[育儿问答] 界限不清晰,是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

[复制链接]

267

主题

267

帖子

891

积分

初二

Rank: 9Rank: 9Rank: 9

好评
50
金币
534
激情
90
注册时间
2021-6-22
发表于 2021-9-7 10: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母爱有时是一种暴力!
人有两次脐带的剪断,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第二次是发育的时候。
希望跟母亲(原生家庭)脱离某种关系,因为只有脱离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孩子越是走向这个世界,就离父母越远。
成长本就是与母亲的一场漫长的分离。


我们有时候不知不觉在限制孩子,甚至以爱之名,因为爱太伟大了,大概你在骂孩子的时候也会说,爱你我才骂你,但事实上,爱应该建立在一个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
北京市曾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
其中,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而表示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却高达56.28%。
这样的反差,令无数父母心惊。
是什么把血缘的羁绊变成了负担?
又是什么把爱之深变成了恨之切?


德国海灵格先生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界限感就是懂得自己与他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明白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说白了,界限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

缺乏界限感的人,常常把自己依附于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所有的关系,都有界限,包括爱,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夫妻伴侣之间的爱,朋友之间,都一样需要界限。
如果界限不清,就容易陷入纠结的痛苦中。


什么是界限?
界限分为外部界限和内在界限。
外部界限有:
身体界限:关乎个人空间,包括隐私和身体。
物资界限:决定你是否愿意给予或出借金钱、汽车、衣服、书籍、食物等。
内在界限有:
心理界限: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信念等。
情绪界限:这就像一条虚拟的线或力场,把你和他人隔离开。
健康的情绪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议、责怪他人或接受埋怨。
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而感到内疚,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
如果你很敏感,说明情绪界限薄弱。
健康的情绪界限需要明确的内在界限——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无论在过去或者在今日,做一个母亲其实不需要过度的母爱。
恰到好处的母爱就是做到理性与温情的平衡。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思想……”——纪伯伦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人都是被动式的,灌输式的。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
然后我们去追责,表达自己的无辜。


天气转凉了,妈妈不问孩子是冷是暖,赶紧要给孩子穿得暖暖的,这样心里才踏实;
到吃饭时间了,妈妈不问孩子饿不饿,一定要孩子把她认为有营养的饭菜全部吃下去,这样才觉得安心。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妈妈觉得你该睡觉了,妈妈觉得你该运动了……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凭自己的感觉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将吃喝拉撒睡都控制在自己觉得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孩子渐渐长大,妈妈的“觉得”更多了:
妈妈觉得你该做作业了,妈妈觉得你该上补习班了,妈妈觉得你该弹琴了,妈妈觉得你该交这样的朋友,妈妈觉得你该上这个学校,妈妈觉得你该选这个专业……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
有一种好叫你对象觉得对你好;有一种知道叫我以为你知道;
有一种简单叫这么简单你怎么不会。
一旦我们过度陷入虚假意识偏差,我们就很容易自以为是,而这会严重阻碍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也会影响我们人际关系好坏,给我们的生活、情感、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扰。


虚假同感偏差效应又叫作虚假一致性偏差,是指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比如自己疑心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
自己爱吃辣也认为别人也喜欢吃辣。
如果家长一直这样为了孩子好,而或温和或强硬地去让孩子做那些所谓正确的事情,会有什么后果呢?
孩子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感受什么是别人的感受,对自己的认识会很模糊,看起来乖、听话,实际上是因为自我很虚弱。


孩子因为经常被大人的感受“入侵”,所以自己也没有什么边界感,容易去干扰和控制别人而不自知。
这样长大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模糊,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人生规划这一系列都会很模糊,同时也会更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实物会习惯性的去否认(因为父母就是这样对他的)。
尽管我们讨厌父母,但最终我们都长成了他们的样子
在家庭治疗中,有这样的定律,一个从小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很大概率上会发展成为两种人:
一种是唯唯诺诺,在婚姻中不断退让隐忍,去不断重复小时候被强迫和控制的体验 ,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强迫性重复”。
一种是长大后开始控制别人,将曾经被强迫和控制的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这个人可能是伴侣,可能是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就这样被代代传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讨厌父母小时候那样对我们,但是长大后我们却依然的会选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最终长成了“我们所讨厌的样子”。


做父母的,永远扮演一个容纳和支持的角色,在孩子身后,把成长的体验归于他,把承担的能力归于他,把最终他的成就归于他,让他体验、面对、承担,让他在我们的保护下得到锻炼,一点点变得强大,最终实现与我们的分离,走向他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最好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到最后就是一场注定的别离,而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放手。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够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而迟迟不愿意放手的家长就是在培育一个巨婴。
情感是多么细腻的觉知,有谁可以替你哭,替你笑,替你感受来自万物的滋养?
请给每一个生命无限深度,让他在不同维度绽放情感。
如果爱,简单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射阳网 ( 苏ICP备15007855号苏公安网安备 32092402000185号 )

GMT+8, 2024-12-22 09:46 , Processed in 0.0220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