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颜色大都是白色、黄色或黑紫色,但有时我们在市场上会碰到一些分布着杂色玉米粒的玉米。很多人担心此类玉米是不是“生病”的玉米?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杂色玉米其实是玉米自然杂交的产物。1个玉米棒子上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玉米粒,只能说明至少有好几种从其他颜色的玉米植株上飘来的花粉给这株玉米授粉,而不是什么玉米“生病”了。 阮光锋分析说,玉米是被子植物,属于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玉米雌雄同株,雄穗在植株顶部,到了玉米开花的季节,雄蕊开花(散粉)会稍微早于雌蕊开花(抽出花丝)。雄穗在开花的5天到8天时间里,能产生2000万粒以上花粉粒。玉米的花粉很小很轻,有点微风,成熟的花粉就洒落于植株周围数十平方米的空间,给长在同一株植株上或其他周边植株上的雌蕊授粉。如果有较强劲的风,花粉传播距离可以长达300米,甚至更远。 玉米雌穗一般长在植株上部往下大约6至7节处,花柱能伸到20到30厘米,甚至更长,看上去像“胡须”一样,同时,雌穗的花柱上还有许多细小的分叉,花柱的表面分泌有黏液,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能够在雌穗开花的10天左右时间里捕捉到从雄蕊飘落下的花粉。雌穗的每根“胡须”都连接着一个子房,一根玉米的几百个子房全都受精发育了,就能布满一个完整的玉米棒子。 如果雄蕊开花时,风比较大,花粉就会被吹到距离比较远的玉米植株上去,给那儿的雌蕊授粉。而给自己植株雌蕊授粉的,却可能是其他植株上雄蕊吹来的花粉。 如果1棵玉米籽粒的颜色本来是黄色的,但是吹过来的另一棵玉米花粉所带的基因是紫色的、黑色的或红色的,那么,长出来的玉米棒子就色彩斑斓。这种花粉带来的颜色等性状改变的效应被称为“直感效应”,本质上是玉米的自然杂交。自然杂交并不是坏事,因为来自不同植株的花粉,二者的遗传性差异较大,受精后发育成的后代往往具有较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记者 李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