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不仅东濒地势低洼的黄海前沿,而且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四大”泄洪港道中,就有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等“三大”港道横穿境内,同时,国家重点水利工程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也经过县域入海,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排水走廊”。
特殊的地理状况,决定着射阳县水利工程设施的重要性。一方面,随着上游湖荡地区部分干群追逐眼前利益,不仅恣意圈占开垦湖荡,造成滞洪区面积锐减,而且沿河挡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南北通榆河竣工贯通之后,使得汛期涝水下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由于水流裹挟,泥沙淤积,海岸东移,港道不畅,射阳原有低标准、不配套的水利工程设施已难以应对变化了的水情,导致涝水下泄受阻,上压下托,境内河道水位不断上升。20纪末、21纪初,水患,这个原本让射阳人以为解决的问题突然卷土重来,汛期险情不断,雨涝成灾,损失巨大。
痛定思痛,射阳县干群尤其是水利人在教训中终于认识到,自然灾害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既不能“一劳永逸”,更不会“固若金汤”,需要根据工情、水情的变化,及时科学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努力以最小的投入谋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利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思路决定出路。射阳县水利系统抽调精兵强将,针对境内不同区域河道行洪和雨涝灾害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复调查认证,立足长远、着眼现状,编制出一整套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沿海洼区治理》《中小河流整治》《港道封闭》《县城防洪》《新一轮海堤达标》《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高标准农田水系建设》等20多项涉水规划,并通过省、市评审。
水利规划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保证了水利工程的持续性、大强度和快速度建设。同时,射阳县抢抓2011年中央关于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及各级政府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按照既定规划,积极向上申报,竭力获取工程立项及政策资金支持。“十一五”以来,射阳县境内已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及配套投入近70亿元。
率先实施洋马镇东移片、长荡镇长东片、盘湾镇东北片等近50万亩沿海洼地治理,使得县域南部之前雨涝汛水靠自排入海、既无堤防又无灌排设施的次高地,终于有了外挡“客水”、内排“涝水”的能力,如今那些地方分别成了“中国药材之乡”洋马菊花的主产地及“射阳农特产”基地。
持续实施射阳河北灌区续建及节水配套工程,将临海、千秋两镇与淮海、临海两大农场35万亩低洼碱薄之地,改造成沟堤渠配套、引灌排自如的规模化、现代化农田,现已成为获得“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射阳大米、国家优质农产品“青龙蒜薹”种植的核心地域。
轮浚实施县乡河道、村庄河塘。县统筹、镇实施,有计划、分年度,从刚开始年完成1300万立方米左右到现年600万立方米土方量,使得射阳境内大中小所有沟河,达到了10年轮浚一遍的要求,从而既有效保障沟河畅通,又切实改善水生态环境。
▲轮浚境内河道
积极实施海堤达标护坡及保滩工程。针对射阳沿海北部特别是在双洋闸南北海岸侵蚀严重,坚持不懈已累计投入3.2亿元,高标准、高质量兴建起近30公里石砌混凝土护坡,以及采用石块、混凝土丁字块保滩等,着力消除堤毁滩失、海水倒灌安全隐患。
▲海堤达标及保滩工程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射阳县境内地面水脏、地下水咸,原先的“镇镇有水厂、村村有水井”的供水格局,已保障不了饮用水源的安全。10年来,我县先后投入20.8亿元,拆除“小水厂”,封填“地下井”,铺设县通镇一级供水管网186公里、镇通村二级管网1025公里,改造村通户三级管网7591公里,实现了全县区域供水大管网、大水厂全覆盖。同时,县内新建明湖水源地,县外搭乘盐城大市区引进长江水源工程便车,内外结合,从而使百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再无后顾之忧。
▲新建配套泵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