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源于婚姻关系中的一个名词,通常指夫妻之间以冷漠,冷战,冷处理代替“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的行为,是一种精神暴力。在婚姻关系中,冷暴力对夫妻双方的精神伤害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其实,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也经常用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冷暴力”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看,冷暴力是一种精神虐待,它的伤害指数有时甚至比打骂的伤害还要大。可依然有很多家长还在用这种方式中伤孩子却不自知。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了个实验,他把106名学生随机分为4组进行习题练习。
每次结束,就会对第一组孩子进行严厉批评,第二组则受到表扬,第三组不会得到任何评价,称为“被忽视组”,第四组则被隔离,是“被控制组”。
5天后结果显示:前三组孩子的成绩明显优于“被控制组”,成绩最好的则是“受表扬组”,更让人惊奇的是,“挨批评组”的成绩竟然优于“被忽视组”。
也就是说,适当的表扬优于批评,而就算是批评也比不予任何评价要好。
关系到孩子的事,父母积极反馈,能让孩子再接再厉,消极反馈更次之,不给予反馈则会让孩子放弃努力。而父母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焦虑、恐惧,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不被爱。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长期冷暴力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网友董董描述道,“怎么说呢,被父母冷暴力,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把很钝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划,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是痛感却很真实。”
“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母亲让我上辅导班,她问我愿不愿意,我表示不愿意。
母亲一个暑假没理我,那个暑假我基本上没开口说过话,痛苦地用头撞墙。
最后写了封信给母亲,说我知道错了,我想去。
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母亲看到那封信时脸上得意的神情,这是我一辈子的羞辱。”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
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也许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表现,但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并不那么重要。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这几种最常见的冷暴力方式,有发生过在你身上么?一起来看看。
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孩子淘气,犯错后,爸爸妈妈怒气未消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父母选择故意拒绝应答孩子,以示惩罚。
父母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可能意识不到爸爸妈妈冷淡的原因跟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无法有效反思自己的错误,但是由于父母的冷漠行为产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 家长正确做法:
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的对孩子说,因为你刚才的错误,我很生气,需要自己冷静一会,希望你也想一下自己做错了什么,并且道歉获得我的原谅,在获得我的原谅之前,我需要自己待一会。
孩子喊父母的时候,父母们常常不秒回应。
因为工作忙、心里有事情需要考虑、或仅仅是因为没想那么多,没在意。但这就是冷暴力哦!
心理研究早就表明了:孩子对父母提出要求,需要父母在7秒之内做出回应(关注),如果父母不回应,或回应的时间超过了7秒,孩子都会有挫败感。
偶尔一次还罢了,这样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原来对父母来说,自己并不重要呢。觉得自己没得到爱,有挫败感,日后心理健康,和人交往都会很受影响。
父母换位思考,如果你有一件非常想和别人分享的事,别人没有及时回应,我们是不是也有挫败感呢。这就是你对孩子的冷暴力。经常忽视孩子,会让他觉得,自己对妈妈来说,并不重要,会有挫败感,日后和人交往都会很受影响。
◆ 家长正确做法:
当你很忙,或者已经不耐烦的时候,孩子呼唤你,也请你做出及时响应,哪怕是这样回应:“爸爸/妈妈现在有点忙,稍后来陪你,好吗? 爸爸/妈妈有点手头的急事,稍微等我一下,可以吗?”
能与孩子互动并积极回应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更积极,更聪明,学习能力更强。因为孩子渴望得到关注是有学习欲望的表现,下次孩子叫自己的时候,一定要“秒回”!
朋友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好不容易开始说话,到了六岁还口吃,朋友就送孩子去儿科医院检查了。
“医生,我家孩子说话不好,是不是智商有问题啊?”
一系列检查做下来,智商测试也做了,医生说没问题。
再问孩子是不是老人在带,有的老人不爱陪孩子说话,可能会影响孩子语言发育。
小夫妻俩摇头说没有啊,然后是沉默,沉默的时候,妈妈有时候看看爸爸。
最后是孩子爸爸开口了:“医生,孩子主要是我在带。我带孩子的时候,总是玩手机,也不怎么和孩子说话,是不是也有影响啊?”
“是啊,当然有影响。”医生说。
“你带孩子,孩子玩自己的,你玩自己的,看起来是陪着孩子,这其实不是,孩子每次抬头看你,你都在玩手机,孩子感觉不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因为你对手机,明显比对孩子关注啊。”
“这就是对孩子的冷暴力,效果比不陪孩子还糟糕呢,当然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呢。”
那些回到家,孩子在你们旁边玩,而你们只知道玩手机的父母们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你们对孩子的第一个冷暴力。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都会处于这种状态,看着电视或低头看着手机,看起来在陪伴孩子,实际上是心不在焉的应付孩子。
孩子会模仿这种心猿意马的做事方式,导致专注力下降,并且会模仿这种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不良的社交习惯,长大后会用这种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 家长正确做法:
要么不陪孩子,如果陪伴就一定要高质量的,全身心的陪伴。如果确实暂时不能陪伴孩子,那么就告诉孩子现在有点事情,稍后来陪他获得孩子的理解。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父母怒气没有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还想继续惩罚孩子的做法。
孩子就是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完美才是不正常的。而且孩子能够认识错误,并且能够做到道歉,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孩子的认识能力有限,自控能力有限,自尊心很强。
如果爸爸妈妈不能给出积极响应,孩子对于自己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做法产生质疑,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或者导致孩子过于沉浸在自责和内疚情绪中不能自拔,影响身心健康。
◆ 家长正确做法: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及时给出正面的响应,告诉孩子犯错就改是很好的行为,能够用勇于对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和道歉是非常棒的,对孩子做出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家长常常对孩子说“我知道了”,而不是去细心地听孩子叙述整个事情的经过,这样的表现,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就是不理解自己。
◆ 家长正确做法:
“是的,我知道你很委屈,我们一起想想怎样解决才好。”
等你说完其实孩子已经感觉好多了。
如果家长只是帮宝宝解决问题,而不注意及时地回应宝宝的情绪,虽然也帮助到了孩子,但也是一种欠缺,并不是最高质量的回应,也是冷暴力的一种哦。
父母感情失和爆发争吵,孩子作为第三者而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
所以,当孩子去找宝妈奶爸时,很多家长会用“别来烦我”“你跟你爸爸一样,不是好东西”来打发孩子。
殊不知,早已伤害了孩子。
因为父母的消极情绪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有的孩子因此形成了自闭症,甚至因压力大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 家长正确做法:
如果你处于这种状态时,宝妈奶爸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心情有点难过,需要时间自己疏导一下。
当然最好的做法是夫妻俩好好沟通,并当着孩子的面和解。成人之间再有什么矛盾,也不能让孩子成为出气筒。
冷暴力这种没有温度的处理方式只会让爱一点点流逝。
而父母每一次温柔地对待孩子,都是在孩子心中点亮了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自己的路,也温暖了同路的人。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愿每一位父母都能以爱之名,照亮孩子前行的路。